郑姓在宋版《百家姓》中排名第七位。至2006年,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,按人口排序,郑姓在中国大陆为第二十一大姓(在台湾地区是第十二大姓)。大陆郑姓人口约为936万,约占大陆总人口的0.78%。
得姓始祖 郑桓公
郡 望 荥阳郡、高密郡、南阳郡等
堂 号 荥阳堂、通德堂、南阳堂等
名 人 郑板桥、郑成功、郑作民等
郑,普通话读音作zhèng [ㄓㄥˋ],郑字 左边,郑,本来左边都是 “奠”字,“郑 ”字 在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后才被强制改为 “关” 字, 见图片 中 大陆的 字形 变化,港澳台和海外华侨华人仍然用左边都是 “奠”字 。
主要源流
1、源于姬姓,以国号为氏。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,远祖为郑桓公。[2] 公元前375年,郑国被韩国所灭。郑国灭亡后,散居于京(今河南荥阳京襄城)、制(今荥阳西)、祭(今河南郑州东)、陈
郑姓渊源
(今河南淮阳)、宋(今河南商丘)等地,为纪念故国,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,自此,郑姓诞生。
2、源自子姓。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,子奠也称奠侯,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,为商朝一方国。公元前1046年,周灭商,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,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,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。
3、源自姜姓。出自姜太公之后。周灭商后,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,以统治子姓郑人,史称西郑,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县。周穆王夺西郑为下都,姜姓郑国灭亡。国人姓奠井氏,或为郑井氏,亦即郑氏。
4、源于地名,以居邑名称为氏。出自古褒国附庸之邑南郑。韩哀侯灭了郑国后,郑国王族、国民逃迁至陕西汉中地区,以故国之名再建了一个小方国,史称南郑,并以故国名为姓氏,称郑氏。
5、源于改姓而来:
①朝鲜族改郑姓: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第三代国王朴儒理执政时期,开始仿汉制分封授姓,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郑氏。
②蒙古族改郑姓: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。蒙古族宝里吉特氏,世居喀喇沁(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),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郑氏、宝氏、李氏、吉氏等;蒙古族正讷鲁特氏,世居察哈尔(今河北张家口一带),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。
③裕固族改姓郑姓:裕固族增斯恩氏,原称增斯恩氏、赠坷斯氏,因姓氏过于繁复,后多简化成汉姓为郑氏。
④哈尼族改姓郑姓:明朝弘治初年,知府陈晟把《百家姓》中开始两句的“赵钱孙李,周吴郑王”八个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,哈尼族从此才有了郑氏。后来,一些哈尼族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,受汉文化的影响,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汉字“郑”,成为哈尼族郑氏的新成员。
⑤满族改姓郑姓:满族济礼氏,亦称纪里氏,世居驽宜(今俄罗斯萨哈林岛)、长白山区、占尼河(今吉林梨树叶赫河支流)等地,后多冠汉姓为郑氏;郑佳氏,祖先原为汉族,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,后逐渐融入鲜卑族,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,世居沈阳,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;弼噜氏,亦称碧鲁氏、必禄氏,世居叶赫(今吉林梨树叶赫乡)、乌喇(今吉林永吉)、扎库木(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)、黑龙江沿岸等地,后多冠汉姓为郑氏。
先秦时期,郑姓主要分布于陕西、河南、山东等地。其中,山东郑姓源于邴地(今费城),为原郑国派驻人员的后代。
郑姓迁徙图
战国时期,开始进入四川、山西、山东、河北等地。
魏晋南北朝时期,中国北方动乱较多,南方相对稳定,形成中原人口向南徒迁。晋永嘉元年(307年)南迁始祖郑庠,曾任吴国车骑长史、平难将军,后出任东安太守,镇守丹阳。郑庠次子郑昭为东晋龙骧将军,封开国侯,率兵入闽,称“入闽始祖”。
至唐末,中原南下福建移民,大批郑姓先民定居于福建,郑姓的中心开始在东南沿海形成。
明末清初,郑成功抗清进入了台 湾。
宋朝时期,郑姓大约有75万人,约占中国人口的0.97%,排在第二十位。福建为郑姓的第一大省,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%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、河南、浙江三省,这三省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%,其次分布于江苏、广东、江西、湖北等。中国郑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、豫鄂两块郑姓聚集区。
明朝时期,郑姓大约有120万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1.21%,排在第十五位。浙江为郑姓第一大省,约占郑姓总人口的25%。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,这三省郑姓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50%。其次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、江苏、安徽等。中国郑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,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,以浙江为中心的郑姓聚集区开始形成。
如果说河南荥阳是郑氏的 前祖地, 莆田市就是郑氏的第二祖地[11] 。 全国郑氏有1000万人左右,福建姓郑的人有近200万, 主要居住在莆田、漳州等地, 尤其是莆田,还是最近几年的统计,莆田自古人多地少,很多外出和移民, 已经不包括莆田古代、近代、第六次人口普查前的外出和移民外地的莆田人,尤其是莆田仍然有35万多人姓郑, 可以说是全世界郑氏聚集最密集的地方。 西晋年间五胡乱华 ,八姓入闽时,郑姓始祖郑桓公的第40代子孙郑昭进入福建,迁居福州 侯官县,就是福州、永泰一带,成为郑氏的“入闽始祖”。 郑昭路经莆田时,喜爱莆田的水光山色,便把从河南带来的十二个祖坟迁葬在莆田 南湖山。
当代郑姓人口分布频率,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浙东 和福建莆田,浙东每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.5人以上。其次在浙江大部、福建北部、江西东部、安徽中部、江苏中部、上海、吉林,每平方公里的人口达到2.7-4.5人。密度最高的(2.7人以上/平方公里)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.9%,郑姓人口大约181万;0.9-2.7人/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1.6%,郑姓人口大约608万;不足0.9人/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2.5%,郑姓人口大约148万。郑姓在浙江、福建、台 湾,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.5%以上,这部分高比例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2.8%;在广东东部、湖南北部、赣鄂豫皖苏五省、山 东南部、四川大部、贵州北部、陕西南部、内蒙古中部、陕甘宁北部、东北三省,郑姓人口比例通常在0.5%-1.5%,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34.9%;其他广大地区,郑姓人口比例不足0.5%,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62.3%,其中人口比例在0.1%以下的部分占国土面积的25%。
郡望
洛阳郡
战国时期,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,因在洛水之阳而名,属于三川郡。
高密郡
又称高密国,西汉汉宣帝时改胶西郡置高密国,其
郑姓书籍
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,治所在高密,辖境包括今山东胶州和潍坊一带。
雍州郡
东汉时期置郡,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关中、陇西地区,包括陕西省西安市、咸阳市西北部一带地区。
陇西郡
战国时期,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(前279年)置郡,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,治所在狄道(今甘肃临洮),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、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、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。
南阳郡
秦朝时期,秦昭襄王三十五年(前272年),置南阳郡,治所在宛城(今河南南阳)。
荥阳郡
三国时期,曹魏正始三年(242年)将原有的河南郡分出一部分设置荥阳郡,辖地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,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,即郑地区。
堂号
荥阳堂:以望立堂。
陇西堂:以望立堂。
洛阳堂:以望立堂。
高密堂:以望立堂。
雍州堂:以望立堂。
南阳堂:以望立堂。
通德堂:史称北海相孔融敬重郑玄,在高密县设立一个“郑公乡”,称之为“通德门”,因以为堂。
博经堂:西汉朝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某一经,郑玄却力主博通诸经,因以为堂。
安远堂:汉宣帝执政时期,郑吉为侍郎,打败了车师,使日逐投降。后封为安远侯,派他卫戍西边国境,是为西域都护使。
四言通用联
艺工三绝;文成一家。(上联典出唐朝郑虔,善画、好书、工诗,唐玄宗誉为“三绝”。下联典出宋朝郑厚,工文词,自成一家。)
古之遗爱;号为司农。(上联典出春秋郑子产,孔子称之为“古之遗受也”。下联典出东汉郑众,官大司农,人称“郑司农”。)
家传诗教;系出荥阳。(上联典指东汉郑玄,为汉朝经学大师。下联典指郑氏望居荥阳郡。)
家传诗教;声响蓬莱。(此联为郑氏宗祠荥阳堂通用堂联。)
画荻欧母;乞巧采娘。(上联典出北宋欧阳修四岁而孤,其母郑氏守节教子。下联典出郑侃之女采娘乞巧日梦织女授其神针。)
尚书世禄;通德名门。(上联典自东汉郑均,章帝赐尚书禄终其身。下联典自东汉郑玄,广开门衢,曰“通德门”。)
家著葩经;庭留松荫。(全联典出东汉郑玄,遍注群经。)
鄢陵世泽;心史家声。(全联典自南宋郑思肖,著有《心史》。)
鄢陵世泽;司农家声。(全联典出东汉郑众,章帝时为大司农。)
一门尚义;九世同居。(此联为浙江省浦江县义门郑氏碑亭联元翰林学士禄帖木撰。)
五言通用联
书画留三绝;文史添五略。(上联典出唐朝郑虔,诗书画,号称“三绝”。下联典出南宋郑樵,著《通志》。)
三绝诗书画;一官归去来。(全联典出清朝郑燮。“扬州八怪”之一,后辞官归里。)
石井满腔血;瀛台寸草春。(此联为清朝沈葆祯,题台湾省台南市郑成功祠联。)
合族源流始;同居发朝初。(此联为浙江省浦县郑氏宗祠“郑义门”同居碑亭联。)
荥阳绵世泽;秋浦振家声。(此联为安徽省东至县莺山牌楼下村郑氏宗祠联。上联典出郑氏郡望。下联典出本支郑氏居住在秋浦河边。)
六言通用联
通德门联阀阅;尚书履响蓬莱。(上联典出西汉郑崇,为尚书仆射。下联典指东汉郑玄。)
养心莫善寡欲;至乐无如读书。(清朝郑燮自题联。)
七言通用联
北战南征收宝岛;船来帆往下西洋。(上联典指明朝郑成功。下联典指明朝郑和。)
名高艺苑何由怪;德感黄巾不入乡。(上联典指清朝郑板桥。下联典指东汉郑玄。)
草随爱日生书带;兰及春风兆笔花。(上联典指东汉郑玄。下联典指西汉郑崇。)
威震西域封安远;学传北海集大成。(上联典出西汉郑吉,为安远侯。下联典出东汉郑玄,学说集汉朝经学之大成。)
三台道学传千古;六邑文章本一人。(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。)
史官不用春秋笔;天子亲书孝义家。(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。)
三朝旌表恩荣第;九世同居孝义家。(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。)
孝友出张际之上;文章接吴宋以来。(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。)
宋元明三朝赐命;忠孝义百世流芳。(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。)
八言及以上通用联
祈招诵歌,谏言忠直;灞桥风雪,诗思清新。(上联典出周朝郑丹。下联典出唐朝郑繁,为诗人。)
孝而忠,政事无非德行;义且节,巾帼亦是丈夫。(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。)
看根石柯,桐树犹不朽;抚膳钟训,鼓器岂空存。(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。)
昭代启孙谟,经文纬武;格言承祖训,移孝作忠。(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。)
出通德之门,辉联阀阅;听尚书之履,声响蓬莱。(上联典指东汉郑玄。下联典指西汉郑崇,字子游。)
名列八忠,享累朝之血食;才称三绝,征御笔之亲题。(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。)
翼子贻孙,济济居同九世;规曾矩祖,绵绵义尚一门。(浙江省浦江县“江南第一家”郑义门“中庭”联。)
鲁岱风高,千古鹿山同景仰;潜溪泒衍,一环麟水足渊源。(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。)
祖宗识远,知此青山独可家;诗礼恩深,宜其后世多佳士。(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。)
谏草有千言,自信丹青能悟主;归囊只一拂,可知琴鹤亦妨人。(全联典出宋朝郑侠,曾以图谏神宗。)
义风弥振,喜鼎食钟鸣,犹是三朝旧绪;祖泽连绵,看蛟腾凤起,瑄鹰奕叶新纶。(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。)
孝义首江南,允矣皇言,世世对物其弗替;俭素为礼本。大哉圣训,瞿瞿率履永无荒。(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。)
诩景运在南都,望重伦扉,制诰千言宣德主;窜孤忠于西蜀,神归故里,馨香百世企师傅。(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。)
派衍广文之裔,文子文孙,克绍薪传于此日;家垂经学之遗,学诗学礼,无忘庭训于当年。(此联为浙江省台州郑氏宗祠联。上联指唐朝郑虔,曾官广文馆博士。下联指东汉经学家郑兴、郑众父子和郑玄。
谱名 | 编者 | 编纂方式 |
藏地 |
顺堂郑氏续修族谱六卷,首一卷 | 郑显仁等 | 民国二十一年(1932年)木刻活字印本 |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|
浙江衢州常山郑氏宗谱六卷 | 郑明照等 | 民国二十九年(1940年)木刻活字印本 |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|
湖南资阳资阳郑氏族谱五卷 | 郑山冈 | 清乾隆四十六年(1781年)木刻活字印本 |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|
湖南浏阳郑氏三修族谱六卷首 | 郑兰芳等 | 民国七年(1918年)木刻活字印本 |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|
湖南浏阳郑氏族谱二十二卷,首卷上、中、下册 | 郑幼陶等 | 民国二十一年(1932年)木刻活字印本 |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|
湖南资阳郑氏四修族谱七卷 | 郑永富 | 清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木刻活字印本 |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|
福建连江马鼻半山郑氏族谱一卷 | 郑大敬、郑秉帮等 | 清宣统三年(1911年)木刻活字印本 | 福建省连江县档案馆 |
地域 | 字辈 |
福建泉州惠安 | 兴隆知祖德显达念君恩复回同一派攀举陟龙门 |
福建泉州安溪 | 煌观先祖基尊显受恩怡仰奉丹书赐芳声远代期 |
重庆大足 | 永世长朝惜文兴大国昌天才开周泰宗明万代发 |
湖北十堰 | 德建明兴顺道隆华日昌 |
湖北广水 | 文章华国申名远忠厚传家世代长 |
四川凉山 | 赢征思虎国山经朝万天永在成加显首本后循环 |
姓氏名望
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收入了郑姓历代名人494名,占名人总数的1.09%,排在名人姓氏的15位;郑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.31%,排在第12位;郑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.23%,排在第18位。
郑姓名望主要有:战国水利家郑国,西汉大臣郑吉,东汉经学家郑兴、郑众、郑玄,北魏书法家郑道昭,唐朝书画家和文学家郑虔、诗人郑谷、大长和国国君郑买嗣、宰相郑愔、郑珣瑜、郑馀庆、郑覃、郑朗、郑从谠、郑畋、郑延昌,宋朝史学家郑樵,元朝戏曲家郑光祖、郑廷玉,明朝航海家郑和,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,清朝书画家兼文学家郑燮、物理学家郑复光等。郑桓公(?-前771年),西周时郑国的建立者,姓姬名友,周宣王之弟。周幽王当政时,郑桓公预感到西周将亡,听从太史伯建议,于周幽王九年(前773年),部族、家属等东迁到雒邑以东,建立新郑国(都城在今郑河南省新)。犬戎攻破西周时被杀。先秦时期,男子称氏,女子称姓,诸侯以国为氏,因此郑桓公被认为是姬姓郑氏始祖
姓名 | 朝代 | 生卒年 | 籍贯 | 主要成就 |
郑庄公 | 春秋时期 | 前757年-前701年 |
河南 |
郑国第三代国君 |
郑国 | 战国 |
生卒年不详 |
新郑 | 水利家 |
郑吉 | 西汉 | ?-前49年 | 浙江绍兴 | 将领,护鄯善以西南道使者 |
郑玄 | 东汉 | 127年-200年 | 山东高密 | 经学大师 |
郑注 | 唐代 | ?-835年 | 绛州翼城 | 工部尚书,凤翔节度使 |
郑虔 | 唐代 | 691年-759年 | 河南荥阳 | 文学家、诗人、书画家 |
郑樵 | 宋代 | 1104年-1162年 | 福建莆田 | 史学家、目录学家 |
郑光祖 | 元朝 | 生卒年不详 | 山西襄汾 | 杂剧家、散曲家 |
郑之侨 | 清代 | 1707年-1784年 | 广东汕头 | 湖广安襄郧兵备道 |
郑板桥 | 清代 | 1693年-1765年 | 江苏兴化 | 诗人、画家 |
郑坤 | 清明民初 | 1885年-1914年 | 广东梅州 | 民主革命义士 |
郑作民 | 民国 | 1902年-1940年 | 湖南新田 | 国民党将领 |
郑廷珍 | 民国 | 1883年-1937年 | 河南柘城 | 追赠陆军中将 |
郑少愚 | 民国 | 1911年-1942年 | 四川渠县 | 抗日英雄 |
郑振铎 | 现代 | 1898年-1958年 | 浙江温州 | 社会活动家、作家 |